阅读历史 |

满唐华彩 第195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治国的想法。

&esp;&esp;玉真公主对这种政事不感兴趣,稍坐了一会,自领着人去看风景,给了李琮与薛白单独说话的机会。

&esp;&esp;八角亭地势颇高,不虞被人偷听到他们的谈话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“我与庆王近来见面的次数似乎有些太多了。”薛白提醒了一句。

&esp;&esp;其实他们大半个月只见了两次,且还有许多事没有达成共识。

&esp;&esp;李琮很诚恳,道:“我与姑姑说了,你是我的故人之子,她只当我们相见是因为私事,你不必有顾虑。”

&esp;&esp;“庆王,我很顾虑。”薛白亦态度诚恳,道:“已经死了很多人了。”

&esp;&esp;“看来你已见过四妹了。”李琮道:“那你应该也知晓自己的身世了?”

&esp;&esp;一句话入耳,薛白眼神中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异色,他略略沉吟,缓缓道:“是,我已知晓自己的身世了。”

&esp;&esp;上一次见面,他认为与皇子走得近,风险大、好处小,对于李琮的拉拢有些抗拒之意。今日的态度却已有了微妙的变化,不再那么疏远冷淡。

&esp;&esp;果然,确定了身世,立场自然会有不同。

&esp;&esp;眼下他们是同路人了。

&esp;&esp;李琮笑了笑,脸上的伤痕虽有些狰狞,态度却亲切温和,以长辈的口吻道:“我与你阿爷情同手足,往后当以子侄视你。”

&esp;&esp;“多谢庆王。”

&esp;&esp;“你唤我伯父即可。”

&esp;&esp;“是,伯父。”

&esp;&esp;薛白只略略犹豫,顺势应下。

&esp;&esp;他已意识到自己有了一点点渺茫的希望来争一争帝位,而过程中需要一个暂时扶持的对象,李琮很适合。

&esp;&esp;这样一个被幽禁十王宅之内的皇长子,正可让他利用其名义来积蓄势力,应对危机。

&esp;&esp;第122章 隐情

&esp;&esp;上善池中山泉溪水淙淙。

&esp;&esp;近处翠竹林海,随风而动,远处的终南山山峦起伏,烟岚横断。

&esp;&esp;“这些年,你受了太多苦。”李琮叹息一声,拍了拍薛白的背,“我听闻,三弟几乎活埋了你?”

&esp;&esp;此前,薛白被诬为交构东宫时向陈玄礼阐明了此事,也放出了风声,因此李琮也听说了。

&esp;&esp;这句话算是进入了正题。

&esp;&esp;“不错,只怕我与东宫结下仇怨了,伯父可否为我化解?”

&esp;&esp;李琮苦笑着摇了摇头,指了指自己的脸,道:“我如此模样,幽居于十王宅,岂能干预得了储君?”

&esp;&esp;薛白沉吟道:“若三庶人案平反呢?”

&esp;&esp;“你想平反三庶人案?”李琮试探地问了一句。

&esp;&esp;“是。”

&esp;&esp;薛白很干脆,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。

&esp;&esp;“我与李亨有怨,以为他不当人君,国储当属仁厚长子。”

&esp;&esp;李琮神色一变,因这单刀直入的一句话而惊异。

&esp;&esp;却也激赏。

&esp;&esp;欲谋大事,岂还能惜身?正该如此锐意进取,直截有力。

&esp;&esp;而若三庶人案平反,那么他的子嗣将不再是他成为储君的阻碍,相反,他的四个儿子将成为最大的助力。

&esp;&esp;“难,极难。”李琮踱了几步,缓缓道:“圣人绝不可能平反此案。”

&esp;&esp;薛白问道:“为何?”

&esp;&esp;他不急,等着看李琮对草诏之事所知多少,但李琮却给出了另一个解释。

&esp;&esp;“伱可知王皇后?”

&esp;&esp;“略知一二。”

&esp;&esp;薛白听说过李隆基原配王皇后的一些事。

&esp;&esp;王皇后名叫王菱,乃太原王氏之女,很早便嫁给了临淄王李隆基,在武周朝那段最艰苦的时期与他同甘共苦,在幕后给了颇大的支持。

&esp;&esp;她并未生下儿子,色驰爱衰,李隆基登基后便移情了武惠妃,武惠妃产子得宠之后,炮制了“符餍案”,坐罪将王皇后废为庶人,幽禁冷宫至死。

&esp;&esp;李琮年幼时得过王皇后恩惠,此时提起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