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唐华彩 第232章(2 / 3)
指着木匣道:“我也不知好坏,只知很贵,是最贵的熏香,这才衬得上右相。”
&esp;&esp;李林甫道:“紫藤香贵在稀有,须南海之藤木受了伤,自泌胶液修补,历经千年,胶液凝得赤心如铁,色泽紫润,故名‘紫藤香’,香气可透骨髓,使人仿佛融入天地,浑似飞仙,乃仙家学道之宝物。难为胡儿能搜罗到这般多。”
&esp;&esp;“右相真是仙人哩,似胡儿这般俗物,闻了这香也无用。”安禄山笑道:“这几个粗鄙的俘虏也一并送给右相。”
&esp;&esp;“胡儿有心了……”
&esp;&esp;等安禄山离去,美婢被带入后院,堂中还残留着淡淡的香气。
&esp;&esp;勾心斗角之事聊完,李林甫重新投心实务,看着户部的账目发愁。
&esp;&esp;朝廷的用度又不足了,又需要他这位实干之才、天下无双的宰相来开源节流。
&esp;&esp;目光落在案上那雪白的藤纸上,他凝神一想,有了办法。
&esp;&esp;此前,他曾让朝廷每年的常规公文重复使用,节省了一大笔的用纸费用。而藤纸日贵,连朝廷用纸都需要地方进贡。
&esp;&esp;他忽然想到,他女婿元捴此前得知内幕消失,借京兆府公帑抢先收购了关中藤料,大赚一笔,最近又一直在说若派人到江南割尽剡溪数百里的藤木,必能巨富。
&esp;&esp;李林甫一片公心,不打算牟这种私利,只愿为朝廷节流。那么,若能像和籴法一般,由朝廷尽购藤料,又可省下一小笔。
&esp;&esp;节流不怕节得少,聚水成湖,聚沙成塔。税赋一点点增加,用度一点点减少,财政就能顺利运转。
&esp;&esp;若没有他这样的能臣,大唐该怎么办?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一块紫藤香被点燃,沁人心鼻。
&esp;&esp;雪白的藤纸公文被裁成两半,以示右相带头节省。一张一张,省出辉煌的天宝盛世。
&esp;&esp;
&esp;&esp;一张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晃,迅速被抄起,滤下许多水滴,只剩一层薄薄的纸浆膜。
&esp;&esp;在阳光的照耀下看去,只见纸浆膜十分均匀,再也看不到竹筋。
&esp;&esp;“不够。”
&esp;&esp;薛白依旧不满意,道:“昨日晒干竹纸我已用过,写字虽可,尚不耐久,需继续提升,至少质地不能输于藤纸才行。”
&esp;&esp;姜澄显得有些疲惫,却不像原本那么拘谨畏缩,应道:“是,小人想过了,或可试着蒸煮更久的时间,使竹质更为绵软?”
&esp;&esp;“可。”
&esp;&esp;薛白不懂具体工艺,觉得煮纸浆就像煮饭,无非是怎么煮烂、煮黏,不够烂就多煮,不够黏就加料。
&esp;&esp;“有想法皆可尝试,只需能造出成本低廉的好纸。”
&esp;&esp;“喏。”
&esp;&esp;杜媗担心薛白胡乱许诺重赏,打乱了她的规划,笑着把薛白拉到后堂,说起对纸坊、书铺的规划之事。
&esp;&esp;杜五郎今日也随薛白一道来了,被独自留在院中,遂好奇地四下参观。
&esp;&esp;“姜老先生,我听说还试过用尿?”
&esp;&esp;“不错。”姜澄仔细观察着两份纸浆的区别,随口应道:“鄙人隐约觉得,尿是有一点作用的?”
&esp;&esp;“这样?那童子尿会不会更好些,我有。”
&esp;&esp;“五郎风趣。”
&esp;&esp;杜五郎是个能聊的,好奇地又谈到夹江的风物,问姜澄为何自愿卖身。
&esp;&esp;“经营数十载倾家荡财,年过五旬,还得拿着卖铺面的钱财,穿过秦岭返回夹江,唉,只想着心已怯喽,家乡又无田亩,租庸调亦不知如何交。”
&esp;&esp;“都不容易啊,老先生是如何倾家荡财的?”
&esp;&esp;姜澄叹气未语,前院传来了动静。
&esp;&esp;他们遂连忙赶到铺面,只见一个身穿深青色官袍,相貌英俊,唇上留着短须的年轻人带着随从正在柜台翻找,神色傲慢。
&esp;&esp;“元户曹,今日又有何贵干?”
&esp;&esp;“姜澄,你租庸调还未交呢。”
&esp;&esp;“鄙人八月初已交过了……”
&esp;&esp;“你要抵力役,给的丝绢不足,且有杂色,另杂徭、色役你还未补。”元捴随口笑道:“还有关市税你也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