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满唐华彩 第279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他遂问道:“那你是为了附和我才这般说的?”

&esp;&esp;高适莞尔道:“我十年前写的诗,如何是为附和薛郎?”

&esp;&esp;这话很有急智,堂上几人不由笑了笑。

&esp;&esp;笑过之后,高适脸色又渐渐严肃下来说起早年间北上幽蓟之事,叹怜东北边军的艰辛。

&esp;&esp;他更崇拜的还是横扫突厥的信安王李祎,写诗投于李祎,希望能到其幕下做事可惜没得到答复。在蓟门与王之涣交游,最后失望南归。

&esp;&esp;王之涣亦是薛白颇喜欢的诗人,可惜如今已不在人世,高适说着亦是唏嘘不已。

&esp;&esp;而后话题一转,又说起别的见闻与好友,李白、杜甫、张旭、李邕、张九皋……可见高适往来的皆是当世名士。

&esp;&esp;此人与岑参相似,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博闻强识,文武双全。但少了几分年轻人的狂放,多了几分中年人的潦倒与沉郁,与薛白却是极有话说,从边塞谈到政局,再评点各方人物与风土人情。

&esp;&esp;高适虽从未入仕,或许经验不足而不能独当一面,但若是在幕府做事,却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佐才。

&esp;&esp;薛白不由心想,倘若能礼聘他就好了。

&esp;&esp;此事想想就很荒唐,要礼聘高适为幕,至少得举荐他一个朝衔,也就是请朝廷封个小官,哪怕只有九品,还得给俸料钱,那他自己首先得是一方节镇。

&esp;&esp;再看双方年纪,只怕高适很难活到那时候了……倒是可以观察一阵子,看是否将其引见到王忠嗣幕下。

&esp;&esp;他脑中思忖着这些,高适则眼看谈论得差不多了,终于将话题转到他今日来的正事。

&esp;&esp;“子美言天宝六载的春闱他能中榜,多亏了薛郎,我亦愿参加天宝七载春闱,不知是否有荣幸与薛郎为同年啊。”

&esp;&esp;这是一句带着些玩笑之意的自嘲,他人到中年一事无成,已经变得有些世故了,但终究是没能做到完全放下身段讨好一個束发少年。

&esp;&esp;“高兄也要参加今科春闱?”薛白略略沉吟,问道:“方才高兄自称是河北人氏?”

&esp;&esp;“是,渤海高氏,我如今定居于宋州。”

&esp;&esp;薛白心中愈发摇头。

&esp;&esp;籍贯河北、定居河南,总之就是一个关东的寒门子弟。

&esp;&esp;高适也算是有出身,他祖父高侃生擒突厥车鼻可汗、镇抚高句丽,立下赫赫战功、封平原郡开国公,陪葬于乾陵,重振了渤海高氏的声望。

&esp;&esp;但那是太宗、高宗朝,如今不一样了。

&esp;&esp;高家只有军功出身不够,若没有迁到关陇与世家大族联姻,子弟再不上进,很快就人走茶凉,无人问津。

&esp;&esp;且高适还写诗飒刺过开元二十四年的那场大败,当今皇帝算是很大度的,没有因一首诗而生气。但当时张九龄极力主张斩安禄山,惹李隆基不快,高适在这件事上的立场显然与圣人对立了。

&esp;&esp;大唐科场最难进士及第的就是这种人,管你是否诗名远播,才华横溢。

&esp;&esp;薛白既知不可能,干脆直言道:“我为高兄引见几位朋友如何?比起科举入仕,有别的路更适合高兄走。”

&esp;&esp;高适滞愣了片刻,眼神中有过各种情绪,末了,认认真真道:“我想再试一次。”

&esp;&esp;“何必呢?”

&esp;&esp;“我虽不才。二十解书剑,西游长安城。举头望君门,屈指取公卿。本以为位列公卿指日可待。一转眼,年已四十又四,这些年我隐居宋城,耕读自养,但还是……心有不甘。”

&esp;&esp;“我懂高兄。”

&esp;&esp;男儿学成文与武,志在家国天下,薛白太懂了,没有让高适再多说,遂道:“过两日,我要往杨国舅处投行卷,高兄可愿一道去?”

&esp;&esp;他完全没把握能助高适进士及第,但愿意陪他一试。

&esp;&esp;高适闻言,与薛白对视了一眼,有些落寞的眼睛似乎渐渐有了亮光,那是进取的光。

&esp;&esp;李嘉祐其实不需要薛白帮衬也能中进士。

&esp;&esp;他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,位列七姓十家,世言高华。家境优渥加上他天资聪颖,才名了。

&esp;&esp;不出意外,天宝七载的春闱主考官是礼部尚书崔翘,而把持国政的李林甫显然也能决定最后的名单。这两位,李嘉祐早就投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