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满唐华彩 第299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esp;圣人要治他的罪不需要证据,哥奴找了几个世家商议了一下,只好让一步,贬一个人给圣人出出气。

&esp;&esp;最先将他弃之如敝履的,恰恰是他身后这些亲朋好友,姻亲故旧。

&esp;&esp;这家说要状元,那家说要进士,这家说要竹纸,那家说要刊书,张珀说圣人反悔给薛白状元了,李林甫说还是得给一个状元……他置身这漩涡里,替这所有人牟得了他们想要的利益。

&esp;&esp;结果出了事,却只有他一个人担。

&esp;&esp;“你们这般待我?!”

&esp;&esp;崔翘气到颤抖,指着自己的兄长,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。

&esp;&esp;崔禹锡支着拐杖缓缓站起,道:“给我马上平静下来,我已垂垂老矣,为的是自己吗?为的是这崔家,包括你五个儿郎在内的崔家。”

&esp;&esp;一句话,崔翘却只能把满腔的怒意强压下去。

&esp;&esp;他连怒都没有资格怒。

&esp;&esp;贬谪崔翘的奏章下来得很快,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,傍晚就送到了崔宅。

&esp;&esp;虽然折了一位礼部尚书,于崔家却无伤大雅。

&esp;&esp;崔翘有兄弟七人,儿子五人,只他这一支就人才辈出,都是大唐最出色的,而他们还只是清河崔氏南祖乌水房的一小支,南祖房则属于定著六房之一。

&esp;&esp;他不过是世家人才九牛一毛的存在,贬了就贬了,没什么可惜的。天宝八载的科举,也不会找不到适合的主考官。

&esp;&esp;少了他一个,于世家把持科场、官场的局面并没有任何改变。

&esp;&esp;最初的改变则是源于这日的另一个消息——崔翘罢黜状元的奏折被驳回了,薛白依旧是天宝七载的状元。

&esp;&esp;很多人都以为有这结果只是因为崔翘猜错了圣意,没有想过此事意味着什么,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局。

&esp;&esp;崔翘离开长安那一日,薛白正在送高适前往河东。

&esp;&esp;“其实,圣人对崔翘恼怒还有一个原因,得知高兄仕途不中便转投了王将军幕下,最直观地感受到了人才外流。”

&esp;&esp;薛白最后又提醒了高适一次,道:“可见圣人欣赏高兄的才华,若留在长安,也许能授官。”

&esp;&esp;高适摇了摇头,附耳对薛白说了一句。

&esp;&esp;“我不想留下,圣人所问皆虚务,仿佛若授我一人之官职,即可解决了寒门入仕之积弊。而王将军更需要我,故以实务相询。”

&esp;&esp;薛白觉得高适很多时候是执拗的,偶尔却能圆滑,像是学了数十年还没完全学会世故,也许还要学几年,也许永远学不会。

&esp;&esp;“高兄说的这些,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你我手中解决。”

&esp;&esp;李隆基不愿解决、解决不了的事,薛白愿意慢慢去做……

&esp;&esp;第183章 衣冠户

&esp;&esp;南熏殿。

&esp;&esp;“许久未见右相了。

&esp;&esp;高力士迎了李林甫,问道:“近来朝中因今科名次争执得厉害,却不见右相出面?

&esp;&esp;“忙于劝农春耕等国家大事,未顾得上一场小儿闹剧。”

&esp;&esp;“还真是。”高力士笑着连连点头。

&esp;&esp;李林甫自然是顾不上科场,大唐的均田、府兵、租庸调等大事没忙完,如何理会得到一个小儿中不中状元?毕竟今科还有两三个寒门子弟及第,不像天宝六载野无遗贤。

&esp;&esp;待君臣相见,连李隆基也夸了他一句。

&esp;&esp;“右相行事稳重啊。

&esp;&esp;“圣人过誉,所谓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’,老臣如履薄冰,不敢像少年人一般折腾。”

&esp;&esp;有些人在春闱之事上折腾得太厉害,已经被李林甫敲打过了。

&esp;&esp;——“贪心到连圣人的颜面都不顾了?该中的进士一个没少,连状头也得拿?将作监终究是十郎在管,还能不让你们私下造纸刊书?何必伸手到明面上?拿出个交代来使圣人满意了,你等方好过!

&esp;&esp;总之他一出手,迅速平息了闹剧,如今只剩下一桩小事。

&esp;&esp;既不罢黜薛白的状元,那犯讳一事,有两个办法。”

&esp;&esp;避讳这等礼仪之辩是天大的麻烦,李隆基沾都不想沾,不等李林甫说完道:“他不是薛灵之子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