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满唐华彩 第315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这些便是老夫举荐的学者。”

&esp;&esp;薛白接过看了,名单非常长,他认识的只有其中的九牛一毛,如韦述、苏明源、李华、王维等人,再往下看还看到了几个虽不认识却久闻其名的人物,如王昌龄、储光羲。

&esp;&esp;“王大兄昌龄如今还在江宁吧?”

&esp;&esp;“是啊,可否召回长安?

&esp;&esp;薛白道:“我请左相试试,若不成,再请国舅试试。”

&esp;&esp;萧颖士信得过他做事,不由莞尔,道:“你今日这一举措,让我得以趁机帮一帮很多落魄的朋友啊。”

&esp;&esp;薛白不由也笑了起来,道:“秘书郎既占了此事的大好处,可得用心做事才行,莫再如往日那般清闲了。”

&esp;&esp;萧颖士避而不答,指着名单感慨道:“待这些人来了,又可举荐更多的学者,到时天下文豪聚集,是何等盛况啊。”

&esp;&esp;“怎没有李白?

&esp;&esp;“我与李白不熟,却不知李白的狂放性子耐不耐得住这秘书省的规矩?”

&esp;&esp;薛白亦不知李白适合与否,此事倒也不急,他先提笔加上自己要的人选,首先便写下“李泌”二字……

&esp;&esp;这日之后,秘书省迅速开始变得忙碌起来。

&esp;&esp;具体事务虽还未展开,一个个官员已被调了过来。

&esp;&esp;首先来的是韦述。

&esp;&esp;韦述年轻时曾经随马怀素编《群书四部录》,如今他重回秘书省,当年那些一同编书目的好友殷践猷、余钦、毋等人都已经不在了,怎么不教他感慨。

&esp;&esp;在西院洒了一把老泪,韦述很快就收了情绪,指着南边的两个厅堂,向薛白道:那年,御史台犹欺我们无权势,占了我们的厅堂,当时西台中丞便是裴宽老儿。”

&esp;&esp;薛白道:“韦公可知?如今我们秘书省的地方,马上也要不够用了。”

&esp;&esp;韦述一愣,大笑道:“既如此,那只好请御史台‘帮衬帮衬同僚’了。”

&esp;&esp;叙过闲话,心思便转回了正事上来,要修一部大成的类书,并不是把《群书四部录》这目录下的所有书籍一股脑地编进去就行,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整理、修改,是极繁浩之事。

&esp;&esp;薛白本预计要有上千名学者,韦述却摆手道:“至少需有学士两千人,老夫旁的不担心,只担心户部啊。”

&esp;&esp;“韦公放心,此事终归也有右相的功劳,他不会卡扣。”

&esp;&esp;“说到此事,你在其中又有多少功劳?”

&esp;&esp;薛白道:“我刚任九品官,官袍尚未披上,只要事情办妥之后能有一点点功劳即以他的官职、资历,编书这么大的事确实也不是主持者,实际确实是由几个宰相、大儒负责。

&esp;&esp;但没关系,他只要一点功劳就可以迁官,更重要的是能稍稍挽回一些大唐人才从中枢外流的情况,为他积蓄力量争取时间。

&esp;&esp;韦述一辈子著书修史,对此心里十分有底,笑道:“难为你真当了官反倒如此克制。先带老夫去看看会食,秘书省的会食我也是闻名已久了,往后可得安排两餐。”

&esp;&esp;“韦公连马都上不去了,吃食上还是克制些为好……

&esp;&esp;在秘书省会食之后,薛白是踩着最后一声暮鼓回到升平坊杜宅。

&esp;&esp;这几日住在此处,是为了到敦化坊拿官袍方便,毕竟要缝制衣服,总免不了偶尔要量量尺码。

&esp;&esp;“薛郎回来了。”全福特意在侧门迎了他,用的甚至是“回来”这样的词。

&esp;&esp;杜五郎正安排人在前院布置红绸,一见薛白便道:“我阿爷在吏部,每日哺时不到就回来了,你怎日日到暮鼓响。”

&esp;&esp;“因为天色暗下之后,就不好在秘书省做事了,否则容易起火。”

&esp;&esp;“这还是活人该说的话吗?

&esp;&esp;薛白笑了笑,道:“你只当秘书省比吏部还忙吧。”

&esp;&esp;他也不急着去睡,站在那看杜五郎准备婚礼。

&esp;&esp;“看看看,你羡慕吗?”

&esp;&esp;“不至于。”

&esp;&esp;“那你在想什么?”

&esp;&esp;“我在想,我的浅青色官袍若还没缝制好,只怕我得换深青色的了。”薛白是实实在在有这样的担忧。

&esp;&esp;“就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