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满唐华彩 第638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络绎不绝的队伍涌向太和城。

&esp;&esp;太和城中,王城兵所中有一间大牢房。

&esp;&esp;郑回躺在肮脏的茅草上,望着从墙缝中透进来的一缕阳光,思绪已回到万里之外的长安。

&esp;&esp;他家在通善坊,是个租赁来的二进小院,前院养了鸡,他阿娘每天都会喂。他阿娘其实出身于太原王氏,年轻时也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,后来虽然家道中落了,也从不忘教导他们兄妹三人礼仪。

&esp;&esp;幼年丧父,他在阿娘含辛茹苦地拉扯下长大,寒窗苦读,好不容易中了明经,举债补阙,结果如今身陷囹圄,也不知家人要如何是好……

&esp;&esp;“旧山虽在不关身,且向长安过暮春。”

&esp;&esp;“一树梨花一溪月,不知今夜属何人?”

&esp;&esp;郑回喃喃念着诗,忽觉得记忆里的长安模糊了起来,抹了抹眼,才发现自己眼里已满是泪水。

&esp;&esp;忽然。

&esp;&esp;牢房的大门被打开,有人往这边走来。

&esp;&esp;“县尊,你还好吗?”

&esp;&esp;“如之?”郑回挣扎着站起身来,趋步到栏杆边,目光看去,来的果然是西泸县中的户曹主事高如之。

&esp;&esp;“县尊,云南王信守诺言,没有杀害县城百姓。”高如之赶到牢栏,郑重执礼道:“明府以一人之力,保全一县父老之性命,功莫大焉,请受我一拜。”

&esp;&esp;“你这是……降了?”郑回问道。

&esp;&esp;“岂是降了?”高如之道,“都是大唐的臣子,而非外敌,何事不能化干戈为玉帛。”

&esp;&esp;郑回怒道:“阁罗凤反了!”

&esp;&esp;“都是误会,误会啊。”高如之道:“是张虔陀欺云南王太甚,无礼索贿,甚至淫辱云南王的妻妾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够了,旁人不知阁罗凤的自立之心,你我能不知吗?!”

&esp;&esp;“那县尊打算如何?”高如之道:“云南王有与大唐修好之意,想要再请求归附,县尊不愿促成此事吗?”

&esp;&esp;郑回道:“归附,他无非是占到了便宜,又怕大唐报复,想要见好就收罢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县尊就忍心看着战火肆虐?到时那些被你保全的西泸父老如何是好?县尊就宁愿让南诏从此投靠吐蕃?到时局势只怕会更坏。”

&esp;&esp;“阁罗凤这是挟吐蕃以自立。”

&esp;&esp;“为之奈何?助他归唐是最好的结果。”高如之苦口婆心,继续劝道:“县尊,你说过,教化西南的路还很长。那你是想要一个继续教化的机会,还是玉石俱焚?”

&esp;&esp;郑回沉默不语。

&esp;&esp;高如之道:“县尊,为长久大计,当忍一时之气啊。”

&esp;&esp;郑回有些被说动了,开始思忖着。

&esp;&esp;此时,外面传来了一连串的呼唤声。

&esp;&esp;“大王。”

&esp;&esp;“大王。”

&esp;&esp;郑回转过头,只见当先大步而来的是一员南诏将领,正是当时掳他来的段俭魏。

&esp;&esp;段俭魏的祖上是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郡人,在魏晋时迁至云南。因家学渊博,如今在云南已成了当地的大姓。段俭魏不仅是家世显赫,还勇武过人,乃阁罗凤麾下第一大将。

&esp;&esp;此时,段俭魏走进牢中,四下看了一眼,却只是站到了一旁。

&esp;&esp;很快,有几人领着一名头戴珠冠的锦袍男子进来。

&esp;&esp;这便是南诏王阁罗凤了。

&esp;&esp;阁罗凤年近四旬,沉稳而有风度,脸上带着详和的笑容,只看外表,有些软弱可欺的样子。

&esp;&esp;“郑县令受苦了。”

&esp;&esp;还没等走到牢房前,阁罗凤已匆忙吩咐道:“快将郑县令放出来。”

&esp;&esp;段俭魏遂从牢头手中接过钥匙,准备开口。

&esp;&esp;“不必了。”郑回道。

&esp;&esp;段俭魏并不理会他,依旧是打开了门,阁罗凤径直入内,看向郑回,诚恳道:“郑县令治理西泸的政绩我早有耳闻,仰慕郑县令之才学久矣!但我今日方知,段将军竟把郑县令怠慢了,莫怪莫怪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你若是想要我投降,且死了这条心。”

&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