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满唐华彩 第899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可汗”,并立誓“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,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,死无所恨”,唐太宗于是挥毫写了一首诗,勒石以记。

&esp;&esp;百余年过去,太宗皇帝的笔墨依旧刻在城门楼下。

&esp;&esp;“雪耻酬百王,除凶报千古。”

&esp;&esp;“昔乘匹马去,今驱万乘来。”

&esp;&esp;是日,有人站在石刻前,愣愣盯着它看了许久,伸出手,想要去摸一摸上面的字迹。指尖将要触到那冰冷的石头时,他却又停下,跪倒在地,恸哭不已。

&esp;&esp;“喂,起来!”一队兵士从城中走了出来,喝道:“兀那恶汉,莫挡在此处!”

&esp;&esp;好一会儿,恸哭的大汉才抬起头来。他四旬年岁,穿着破旧的毡衣,披散着头发,脸颊棱角分明,鼻子挺拔,目光深邃,典型的河东汉子长相。

&esp;&esp;他身上的气质很独特,既有种亡命徒的凶狠、杀伐之气,同时又带着浓郁的书卷味。开口说话,官话说得并不准,用词却很文雅。

&esp;&esp;“见太宗御笔,一时忘情,见笑了。”

&esp;&esp;“莫在此处碍事,我等要迎安西大都护、四镇节度使,你万一冲撞了。”

&esp;&esp;“是安西副大都护,持节充四镇经略、支度、营田副大使,权知节度事。”

&esp;&esp;“嗬,你这人,有区别吗?!你谁啊就敢教阿爷做事?”

&esp;&esp;“正是封常清。”那风尘仆仆的大汉如此应道。

&esp;&esp;很快,城门被打开,朔方节度判官杜鸿渐匆匆赶了出来,连连向封常清揖手,道:“有失远迎,有失远迎。殿下未见到安西兵马前来,不知封节帅竟已到了,未能出城相迎。”

&esp;&esp;封常清上前,脚有些跛,一边道:“是我急着觐见,离开大军,独自赶来了。”

&esp;&esp;他没有直说急着觐见谁,因他听闻高仙芝被斩首、圣人弃长安而逃,早已是心急如焚,得到了圣旨立即就率军东归。才到张掖,见了李亨派来的信使,语焉不详地让他到灵武,他以为是要见圣人,想要为高仙芝说些好话,并请命护卫圣驾归京,便立即马不停蹄地奔来了,连随从护卫都抛在路上。

&esp;&esp;“封节帅不愧是国之干城啊。”

&esp;&esp;杜鸿渐上下打量了封常清一眼,应照着他原本得知的消息,据说封常清平素十分节俭,出兵时骑驿马,私人马厩只有两匹马,怪不得穿成这样。

&esp;&esp;他连忙引着封常清登城楼,安抚道:“殿下很快就到,稍待。”

&esp;&esp;“不知圣人何在?”

&esp;&esp;“圣人……”杜鸿渐忽悲哭了起来,情难自抑,道:“圣人驾崩了……”

&esp;&esp;封常清停下脚步,站在登城的石阶上消化着这个消息,难以置信。

&esp;&esp;他是罪犯之后,从小随着外祖被流放到安西充军。幸得高仙芝赏识,又受圣人重恩,短短几年内被提携为四镇节度使。虽说大唐以军功立国,但在这个寒门庶族愈发难出头的年岁,他的际遇极是难得。于是铭记君恩,恨不能以死相报。

&esp;&esp;杜鸿渐则说着陈仓之变的种种详情,指责李琮、薛白的谋逆恶行,末了,长长叹息。

&esp;&esp;“国不可一日无君,今陛下驾崩,庆王谋逆。依礼,该请忠王登基,可我等再三劝进,殿下都不肯登基。”

&esp;&esp;李亨之所以还不登基,自是因为失了储位,不论是名义还是实力都差些火候。而杜鸿渐迫不及待地与封常清说劝进之事,便是想以这拥立之功来吸引封常清效忠李亨。

&esp;&esp;然而,封常清竟未被这功劳所惑,喃喃道:“陛下真不在了吗?”

&esp;&esp;杜鸿渐点点头,向城头看去,过了一会,道:“来了。”

&esp;&esp;一队人由西边城头跑马过来,为首的正是李亨。

&esp;&esp;封常清遂快步登城,赶上前去,正要行礼,李亨已抢先下马握住了他的手。

&esp;&esp;“安西将士来了,大唐社稷就有救了。”

&esp;&esp;这句话让封常清感触极深,应道:“臣誓死平定胡逆,收复二京!”

&esp;&esp;“好,可惜陛下未能见到你……”李亨说着,泪如雨下,泣不成声,只能招手,让身后一人上前说话。

&esp;&esp;那是个面白无须的宦官,抹着泪道:“老奴袁思艺,当年曾在献俘的御宴上见过封节帅,可还记得?”

&esp;&esp;封常清当然记得袁思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