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杜五郎也道:“有什么就放心说吧。” &esp;&esp;见恩公开口了,老袁头方才道:“也有些个没借到春苗贷,就借了旁人的钱,利息高了些,没能还上。” &esp;&esp;薛白听了并不惊讶,又问道:“具体呢?” &esp;&esp;“……” &esp;&esp;待从老袁头家里出来,杜五郎不由道:“看你的样子,该是早就知道寿安县的春苗贷有问题">
阅读历史 |

满唐华彩 第1164章(1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杜五郎也道:“有什么就放心说吧。”

&esp;&esp;见恩公开口了,老袁头方才道:“也有些个没借到春苗贷,就借了旁人的钱,利息高了些,没能还上。”

&esp;&esp;薛白听了并不惊讶,又问道:“具体呢?”

&esp;&esp;“……”

&esp;&esp;待从老袁头家里出来,杜五郎不由道:“看你的样子,该是早就知道寿安县的春苗贷有问题,今天才叫我来打猎吧?恐怕猎的是贪官污吏。”

&esp;&esp;“是啊。”薛白道,“有的放矢,才叫打猎。”

&esp;&esp;“你既然都知道,为何要仔细盘问老袁头?”

&esp;&esp;“看看乡亲们的态度。”薛白道,“对地方官有多怕,愿意交代多少。”

&esp;&esp;“哦。”

&esp;&esp;两人又走了一会,杜五郎忽道:“你近来又开始说‘乡亲’这个词了。”

&esp;&esp;“不然呢?”

&esp;&esp;“你以前这般说,后来有段时间用的是‘百姓’‘黎民’,怎么说呢,意思一样,但感觉不一样。”

&esp;&esp;“亲切些吗?”

&esp;&esp;“说不上来。”

&esp;&esp;薛白翻身上马,不自觉地露出了个笑容。

&esp;&esp;他到了大唐之后就渐渐想当皇帝,过程中也渐渐沾染了许多的封建官僚气。近来他倒是想明白了许多,常常回忆起穿越前自己是做什么的。

&esp;&esp;此时,杜五郎能感受到他这种心态上的变化,让他有种轻松释然之感。

&esp;&esp;就连他胯下的马匹也能感觉到主人的心意,脚跟刚轻轻一点,马匹便顺着他想去的方向撒开蹄子欢乐地驰骋起来。

&esp;&esp;“我们去哪?”杜五郎问道。

&esp;&esp;“鱼儿不上钩,我们去把它挂上。”

&esp;&esp;

&esp;&esp;寿安县署。

&esp;&esp;宗涵打开一个精美的檀木匣子,一股清香沁鼻,里面是用金箔纸打包得十分漂亮的茶叶。

&esp;&esp;“主簿,这是江南新茶,价值不菲。”崔家的三管事站在一旁,陪着笑脸说道。

&esp;&esp;“好茶。”

&esp;&esp;宗涵心想,当今这个天子在吃喝玩乐、诗词歌赋上确实有天赋,除了骨牌、炒菜,还搞出了这泡茶之法,上行下效,茶价飞涨,带动了不少人赚钱。

&esp;&esp;若是天子能把治国的心思放在这些事上,少瞎闹一些有的没的,大唐一定会更加繁荣、风雅。

&esp;&esp;“替我多谢你家阿郎了。”宗涵道,“今年的租庸调崔家不必太过担心,比往年多缴两成了,洛阳府想必也不至于再为难我们,毕竟是伸手不打笑脸人。”

&esp;&esp;“是。”

&esp;&esp;“天子近在咫尺,谨慎些总是好的。”

&esp;&esp;“当然谨慎,阿郎近来对子弟、家仆都是约束得紧。”

&esp;&esp;宗涵在寿安县任了二十年的主簿,对崔家这种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实不担心,大家都是知分寸、守规矩的人。

&esp;&esp;他反而对那上任才两年的县令不甚放心,遂低声提醒了一句。

&esp;&esp;“县令这次手伸得长了,恐怕要出事,你与崔公说声,别被他牵连了。”

&esp;&esp;“是关于春苗贷吧?”三管事低声道:“阿郎也听说了,县令恐怕太急了些。”

&esp;&esp;“他急由他急,也不是甚坏事。”宗涵道:“天子新政才颁,他顶在前面挨了刀,方显得我们规矩。待日后朝廷管束总有松驰下来的时候,长远的利益,终究是我们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是,阿郎就常说,目光得长远。骤然得势之人多矣,几人长久?世上最缺的是愿慢慢积累之人。”

&esp;&esp;“崔公远见啊,不愧是传承千年的名门。”

&esp;&esp;说话间,有个小吏快步进来,附在宗涵耳边低声说了一句。

&esp;&esp;“主簿,有人看到杜五郎到寿安县了。”

&esp;&esp;宗涵并不意外,抚着长须,沉吟道:“这么快就来了?要么是县尊运气不好,要么,他那点勾当没瞒过朝廷的耳目啊。”

&esp;&esp;三管事微有些幸灾乐祸。

&esp;&esp;他们这些地头蛇,大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